文史学者李明的新著《镀金时代》,由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青岛海明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编制,良友书坊文化机构策划出品,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以历史为根基,生发出细密的文本脉络,从锚地的风云,到市井的喧哗,从时代的梦想,到夕阳的余晖,李明以充满温度的笔触,在描摹青岛早期金融谱系的同时,也勾画出一幅城市生活的图景——“有花好月圆的欢愉,也有度日如年的辛酸。”近日,李明做客良友书坊·塔楼1901,与岛城读者共话资本的两面性对城市经济与城市人的影响。
李明新书首发签售会现场。
李明 1962年生于青岛,作家,城市史研究者。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2005年后专注于青岛城市史文献梳理。出版有《青岛老房子的记忆》《安娜别墅时代的日常青岛》《青岛往事》《青岛过客》《青岛城市文化形成史》《历史深处的沧口与李村》《镀金时代》等。
青岛诞生之初,便以城市的形态呈现于世。城市的营构与发展,与工商业息息相关,自然也少不了资本的运转。而金融业,既是资本的调度员,又是市场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风向标,政治的感应器。之于20世纪上半叶的青岛,之于这座城市跌宕起伏的命运,金融业的发展与变迁,同样是时代风云的侧写。因此,从金融的角度切入青岛城市历史,从时代的变迁回望青岛金融谱系,既是宏观理解青岛城市经济发展史的绝佳途径,又是对青岛城市生活习俗与趣味的挖掘与写照。
《镀金时代》,围绕着中山路街区金融业的萌芽、发展与变迁,从建筑、人物、事件出发,书写了一部“从中山路打开的青岛金融生活史”。全书分为八个篇章:“锚地”阐述青岛城市肇始之初,金融业的发端与工商业的兴盛;“风云”翻卷了辛亥革命直至一战结束,青岛经济的阳光与暴雨;“破冰”记述青岛主权回归后,华人资本的蓬勃兴起;“市井”则考据了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本土商业伦理的渗透之下,青岛城市生活的公共表情;“喧哗”侧重于青岛银行业的发展与竞争,有暗流涌动,也有步步为营;“坚韧”兼谈青岛银行业、典当业与保险业,及其对城市空间现实的影响;“迷雾”针对日本金融业在青岛的拓展,剖析沦陷期的镇静与癫狂;而最终的“夕照”,既是“山海重光”的悲欣交集,又弥漫着资本时代的暮气沉沉……纵观全书,青岛金融业的兴衰史,不但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走向,造就了至今仍可指认的地理格局,更潜移默化地滋养了青岛土著的生活习俗。
业界认为,书中有关“中山路金融中心的早期形态”“东莱银行创办史”“隋石卿与青岛地方银行”等文字,均具有开创性。对早期华人金融先驱的开拓精神,金融格局的形成与壮大有诸多新的材料和发现。针对中山路延展形成的重要金融建筑,也做了逐一呈现。“可以说,本书既是一部具有历史发现力的著作,也具备相当的普及与应用价值。对全面了解中山路的金融风貌,导览参观特色历史建筑均具有一定的引导性。之于市南区历史城区的保护发展工作,也具有宝贵的历史参照价值,与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对于李明而言,这一部于疫情期间完成的著述,采取了与之前写作全然不同的研究方法,“细致考据,连天气都有出处。”书中开篇,即是一段有关青岛风貌的描写:“很久以前,胶州湾东岸,这块岩石众多的土地,并不养育天生丽质的孔雀。傍晚,常有一只机敏的狐狸从稀稀落落的灌木丛中奔跑出来,带着一线影影绰绰的银光,像射出的箭一般蹿上山坡,消失在黑暗之中。海边天后宫前的一棵老槐树,日复一日地迎来黎明。树下,隔三岔五有一个卦摊出现,长衫者用苍老的即墨官话,有一搭无一搭地占卜着未来。”
这既是作者写作过程中的神来之笔,也是当时胶澳租借地政府给柏林海军总部的发展报告中提及的部分,即对青岛当时整个社会环境全景式呈现。而其中有关天气的部分,则来源于当天刊发的报纸,或是他人日记,“大凡注释,也加到了三百多处。”李明坦言,过度地使用材料,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但却更接近真实,“近些年来,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所谓的接近历史真实,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包括此次出版的这本书,看上去逻辑也顺畅,线索也清晰,但这仅仅是我碰见的一点材料,包括很多的历史档案,有许多很珍贵的材料,我碰见的这些材料与我当时的语境、心态发生关系,大概就是我所看见的历史,也是我们今人所谓的历史,是无限贴近的历史,但这并非真实的历史,中间或许还有着不小的距离。”在翻阅史料的过程中,李明也曾困惑于档案写作只见表面的局限性,“公文往来,所有的东西貌似都是条理清晰的,但实际上只是获取、实现自我目的的一种演说,它有可能只是当时的记录者愿意叙说的部分,其背后的隐情并不生动,也无法探知某一事件各方参与者的情感、动机,因为没有人会把背后的阴谋摆到桌面上,而我所做的,不过是把目前能够掌握的材料进行联结,继而做出一种更感性的描述。”
当然,彼此相左的勘误也是李明写作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巨大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情,他举例,研读《谭延闿日记》时就曾困惑于他将“黄岛路”全部写作“黄道路”,“我曾揣度原因,或许与他四次来青的时间短有很大的关系,只是听闻‘黄岛路’这几个字的读音,而且他本人是湖南人,存在着方言语音的差异。”
《镀金时代》一书中,李明写到了青岛在当时版图上的重要地位,其中一条佐证来自于曾四次往返青岛省亲的洪深:“犹忆某次乘邮船自津至岛,船票二十五元,自岛至沪,又出二十元。然自津至沪直达票,仅需二十三元耳。德人之视青岛,不与他埠等,其意可知也。”如何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找到与个体经验的联结,洪深的寥寥数笔却也勾勒出了对当时港口航运贸易的记录。
李明坦言,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冒出来“层峦叠嶂”四个字,“如果从单一的侧面和角度是无法看清楚中山路这么一个拥有着丰富内涵的街道,它集结了太多的华人资本,也有政治力量的存在,还有商人之间的利益纷争,我所做的,不过是在层峦叠嶂中找到一条缝隙,去透视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可能会离真相更近一点。”
回望过去,观照未来。以《镀金时代》为代表的青岛早期金融史文献的发掘与研究,是一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工作。李明坦言,在短视频大行其道的当下,或许没有人能静下心来去读这样一部文献研究著作,但作为个体写作者,仍然希望这些挖掘、整理的工作能够尽量多地发生着,能够在城市更新的现实改变中产生着哪怕是一丝丝微小的力量,“历史总是存在的,总有那么一些人为我们的城市走到今天做了那么多的努力,他们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让城市的财富累积、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样式变得更为多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更尊重过往,这也是让我们城市变得更美好的一种方式。”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良友书坊供图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出售·典当·评估·鉴定
扫描二维码快速添加关注
四川当铺网官方微信号
scdpkf
随时在线咨询·估价·鉴定
添加四川当铺网微信
scdpkf
Recommended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