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巷位于西门外,原为郊野,明顾可久建清溪庄等,其中北园可能延伸至此。清末因巷设有棉花行而得名,巷全长540米,宽34米。东接西直街,从大仓弄和坝桥口开始,直至兴隆桥(原名外吊桥),过桥便是五里街。旧时人们去惠山踏青、扫墓、祭祠,络绎不绝,盛况空前,把一条狭窄的棉花巷挤得水泄不通。
清末始,由于棉花巷地价略低,空地较多,加上交通方便,环境幽静,惠山在望,风景宜人,一些工商巨子在此相继建造了不少具有一定规模的堂屋,一直到抗战时,便形成了高等住宅区。其中以粮商居多,如苏养斋、谢维翰、邹颂范、杨融春、王进三、潘诵先、华耀辉、高震叔、王悼云、王禹卿、温明远以及后来的张景炜、张毓祺等。也有经营棉纱发财的,如陆秉夫、项仰思、高一申等。还有一些在上海经营机器行业的,如吴慎斋及朱骏良等等。此外,还有张桐吴荫棠律师。张桐曾在日本留学,是无锡有名的汉奸,连洋房也转让给另一汉奸潘诵先。张桐后来逃到台湾。
这些住宅,多数是四五开间的,两边有风火墙,一陪弄。三间大厅、一侧厢,三四开间进深。大门虽朝北,而厅后有朝南楼房,结构精巧,还有花园。面朝南的一面,后面只能造到坝桥河,但也均在二进以上。过锡惠弄的也都延伸到郑巷及大渔池边。直到90年代拆迁之前,具有三间大厅的房屋,达30家之多,占全巷人家1/5左右。
棉花巷属住宅区,商业并不发达。过去只有大仓弄口有几家供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如杨恒泰槽坊及豆腐店、肉店、面筋店、烟纸店、点心店等,外吊桥也有一些,如吴大昌槽坊等。过外吊桥有著名的陆右丰槽坊。巷内还有两家典当,比一般的银行、钱庄还神气。无锡沦陷时,整个棉花巷遭到空前浩劫。大户人家都逃到他乡远地,大批房子因无人看管而被抢一空,靠老体育场的几家都成为敌军的马厩,养了不少军马。那时的棉花巷真是一片凄凉。抗战胜利,稍夺复苏,但与战前相比已大为逊色。
解放后,新筑锡惠桥,开辟人民西路,直通惠山。窄狭的棉花巷显得静悄悄,变成一条小弄堂。有的宅第已改建为工厂,如元件四厂、五金厂等;有的改为学校(棉花巷小学),有的成为医药仓库,有的成了电子局的新宿舍。少数空地也都造了楼房。90年代造五爱北路,将棉花巷拦腰截断,棉花巷只剩西北头的一小段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出售·典当·评估·鉴定
扫描二维码快速添加关注
四川当铺网官方微信号
scdpkf
随时在线咨询·估价·鉴定
添加四川当铺网微信
scdpkf
Recommended reading